原本禮拜一想帶學生和幾米「閉上眼睛一下下」,藍色超人把「走向春天的下午」先送到了~
備課無意間看到英國藝術家用打字機作畫,於是孩子們在共讀繪本和影片後,也嘗試用文字構築畫面…
王淑芬老師《地圖女孩·鯨魚男孩》的魅力不同凡響,除了下課會聽到孩子繼續聊書,也讓上完國一各班一輪課後,30本箱書紛紛被各班預約一空。還有放學在樓梯間巧遇時,詢問「老師還有書可以借嗎?」跟著我跑圖書館找館藏未果,繼續跟我到辦公室借備課書的男孩們。此外,有了前兩年的經驗,今年把他們「十年後」的續集箱書也預借了,很謝謝愛的書庫來自全臺灣四個分站支援了這些美好的青春閱讀。
今年臺中市在世界閱讀日的跨校閱讀嘉年華主軸是「跨閱方程式」,我邀藝術、綜合領域夥伴和讀創志工服務社的小尖兵持續發想共備暖身。這禮拜五午間,實現第一場迷你音閱繪。讓塵封的音樂繪本、CD和臺中歌劇院遇見巨人的灰姑娘片段在同個時空相會。搭配復活節的節慶感,也在繪本和圖書館裡藏了彩蛋,美感在心裡流動。
週五晨讀時光往下禮拜4/22世界地球日、4/23世界閱讀日前行。回顧好讀周報圖撃隊「未來戰士」和在圖書館整理861圖書時不經意發現山本敏晴《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?》系列三書,發展成此次的「閱國際·閱永續」共讀文本。閱讀、書寫與繪畫的過程,希望都能或多或少回到內心,傾聽自己和這個世界。
放學前在圖書館與即將登場的「銀之匙:關於動物與選擇的對話」分享夥伴確認場佈與味覺體驗細節,也聊學習的價值與思考後的抉擇。
借吳爾芙的話來詮釋以上種種:一本書只是一個孤零零的音符,要聽到完整的樂音,需要同時還有其他十個音符。